当前位置:首页 >> 黄草乌

湖北黄冈龙感湖通过虾稻共生提高农民收入武都棘豆

2022-08-27 04:35:27  正庄农业网

湖北黄冈龙感湖通过虾稻共生提高农民收入

赏雷池烟雨,望庐山风云,听太白渔歌。古“雷池”,即今日龙感湖。

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,曾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猪鱼鸭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。

粮稳天下安。在调结构转方式中,如何把保障国家“米袋子”与鼓起农民“钱袋子”结合起来?

合股养虾,分户种稻——龙感湖人通过虾稻共生来破题。

2015年以来,全区7个办事处共发展虾稻共生面积近2万亩,其中洋湖办事处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,成为全省规模较大的集中连片虾稻共生基地,亩均增收2850元,走出了一条“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

湖北省有关农业专家评价,“虾稻共生”模式,能提升农产品品质,提高农民收入,更能保证环境生态、粮食安全,是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在创新中发展——

政策驱动,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横空出世

3月23日,走进洋湖办事处,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态画卷跃入眼帘:

一片片方格状的漫水稻田,一望无垠;田埂间金黄的油菜花迎风摇曳,香气怡人;众多白鹭飞向稻田,蹁跹起舞;稻田环形沟渠水声潺潺,小龙虾紧贴着岸壁,不时吐出串串水泡……万亩稻虾共生基地呈现美丽景象。

田间养小龙虾在洋湖已有17年历史。从最初的自然放养,零打碎敲的一稻一虾,转到两虾一稻“虾稻共生”新模式。

这是洋湖人闯出的一条致富路,也是一条创新发展路。

龙感湖是1956年围湖垦建的国有农场,地势低,是个名副其实的“水袋子”。洋湖办事处地处龙感湖西北部,几十年来,洋湖农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“一稻一麦”种植模式。

上世纪90年代末,为避洪涝灾害,洋湖职工开始尝试放养小龙虾,成功化解自然灾害风险。

2007年,为提高农业效益,洋湖职工改造中低产田,又探索出一虾一稻的“虾稻连作”模式。

在创新中发展。2015年初,龙感湖管理区区委书记黄智敏到洋湖办事处调研,得知许多群众有发展虾稻生产意愿后提出,全力支持洋湖办事处建设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,打造“虾稻连作”的升级版——“虾稻共生”。

“各炒一盘菜,共办一桌席”。为了发展虾稻共生,管理区创新政策扶持模式。2015年整合国土、交通、农业、水产、水利、林业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,全力支持虾稻共作基地建设,配套完善水、电、路、渠,实现示范区建设标准化。

2015年9月,洋湖办事处组织全处58名种田大户赴潜江考察学习。按照潜江经验,“虾稻共生”最适宜的小单元面积一般为50亩,成片集中生产效果更好。单元内稻田四周开挖一条宽4米、深1。5—2米的沟。

但洋湖办事处田地分散在农工手里,多的有四五十亩,少的才十几亩,田块大小不一,田埂交错,推行“虾稻共作”比较困难。怎么办?

创新,是发展的灵魂。洋湖办事处采取“合股养虾,分户种稻”的模式,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生的新路——

将承包面积30亩以下的进行联户整合,按承包面积入股共同养虾;不愿养虾的承包户将面积流转给养虾户;原经营田承包户按承包田块分户种稻。最大限度地利用沟渠空间,减少建设成本投入,提高优质稻生产土地利用率,保证了示范区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发展。

创新没有停止。围绕解决保护耕地和种养户投资不足双重难题,洋湖办事处规定职工按照每亩200元标准交纳复垦保证金,确保职工不养虾时对农田的恢复;同时与龙感湖农行达成协议,以职工交纳的复垦保证金为质押,为职工办理小额贷款,以缓解职工投资压力。

政策驱动下,洋湖办事处掀起了改造稻田,发展虾稻共生的高潮。短短一年间,新增虾稻共生基地6500亩,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横空出世。

洋湖队职工钱超权指着一大片低洼田兴致勃勃地说:“这100亩现在都归我养虾。前年养一季虾,纯收入八九万元,今年养两季虾,应该会赚得更多。”

稻香虾肥,养上两季小龙虾,2015年,洋湖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640万元,亩均增收2850元。

在协调中共生——

典型带动,虾稻产业扶贫铿锵前行

绿色决定生死。“虾稻共作”代表着绿色环保、有机和无公害。

瓦器墩队老支书焦春耕发展虾稻共生已有三年了,效益一年比一年高。在他的带领下,瓦器墩队从去年的100亩扩大到700亩。

侯克松就是其中的代表。几年来,他承包的200亩稻田,一直是稻麦套种,2014年亏了,2015年小麦一收割,他就把200亩稻田全部改造成标准虾稻共生田,前后投了3次虾苗。“他今年每亩纯收入可能比我们要多400元左右。”一旁的几位职工羡慕地说道。

多年来,古港队职工蒋广华承包的600亩稻田,采取的是传统的“一稻一麦”种植模式,一季小麦年景好时150元/亩,亏本也是常有的。去年从潜江学习回来后,加之管理区实行秸秆焚烧,他在本队7户职工那里流转310亩,按小麦补100元/亩和开沟占用面积1000元/亩付给职工,水稻交7户职工种植。

在黄智敏看来,虾稻共生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,实现了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、稳粮增收、一举多赢”的目标,达到了虾稻协调增产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。

对此,今年60岁的洋湖生产队老支书付信德深有体会。他指着自家的一片水田说:“你看,小龙虾吃田里杂草,可节省除草和养殖成本,反过来,龙虾排出的分泌物又能为水稻提供养分。整个过程中,不会有农残和污染。”

一虾带来百业兴。随着虾稻共生规模化、高效化发展,虾稻产业,成为龙感湖产业扶贫的生力军。

洋湖办事处三叉港队职工牛志刚,家有五口人,父母亲均有残疾,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无法工作,一双儿女在念中学,全家就靠25亩水稻为生,家里已欠债8万元。

“我也想发展虾稻共生。”去年办事处在精准扶贫中征求意见时,牛志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“民之所盼,施政所向,要让农工共享发展成果。”龙感湖管理区主任汪国斌说。

结合“政府 银行 市场主体 贫困户”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,办事处很快出台了《洋湖办事处虾稻连作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》。据此,牛志刚获得了精准扶贫工作队帮扶资金8000元和农行的6000元贷款。

在生产队的帮助下,牛志刚通过流转不愿养虾人的水田,加上自家的水田共50亩,发展虾稻共生。“种一季稻,养两季虾,肯定能多赚钱。”牛志刚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。

在开放中共享——

市场推动,雷池虾稻品牌呼之欲出

市场决定取舍。品牌赢得市场。

龙感湖人把市场的理念,深深地融入虾稻共作的内涵之中,让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充分施展,让政府“有形之手”更加有效,双手合力,为打造雷池虾稻品牌撑起一片晴空。

“我没养过虾,但不怕,因为我加入了合作社。”古港队徐世春说,他一直承包稻田稻麦套种,去年小麦亏了2万多元,后来联合队里4户人160亩水田,进行合股养虾,分户种稻。

为将单家独户的散兵游勇集中起来抱团闯市场,成立洋湖虾稻经济专业合作社。已吸纳社员119人,实行统分结合一体化运作机制,采取“四统、一分”的经营模式,统一提供种苗,统一产品销售,统一操作规程,统一技术指导培训,分户组织生产,降低风险,提高效能。

发展虾稻共生,技术是支撑。为此,合作社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,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,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,增加稻谷和小龙虾产品附加值,培植产业发展后劲。

龙头舞动,向高精尖要效益。龙感湖掀起了全产业链带动“红色风暴”——

千亩种苗繁育基地、龙感湖龙虾小吃一条街、洋湖小龙虾交易市场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。

正在对接引进一家规模化龙虾制品加工企业,通过龙头企业主导,实现龙虾和虾稻米收购、加工、品牌、销售有机统一,实现产业融合发展。

正在探索全程信息化管理、冷链物流、电子商务、品牌推广等……

一个“合作社 公司 基地 农户”的产业化模式即将形成。

2016年预计可产商品虾90万公斤,总产值达2700万元,仅此职工可增收1500万元以上。

洋湖办事处虾稻共生模式正在全区推广。龙感湖“十三五”产业发展规划显示:将努力建成3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。实现龙虾产量300万公斤,产值1。1亿元,优质稻米1800万公斤,产值9000万元,示范区年农业总产值2亿元。虾稻连作产业链辐射带动龙感湖及黄梅周边5000农户增收。

虾稻共生,粮钱双增。龙感湖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,推进现代农业发展,不胜不休。

志存高远,瞄准一流。不为小所困、不为小所限。龙感湖人发扬垦荒精神,奏响古雷池畔新乐章。

钢筋反复弯曲试验机厂家

100N桌上型破断力测试仪生产厂家

等速万向节寿命试验机

万能拉伸强度测试仪价格

数显式扭转弹簧试验机厂

相关资讯
友情链接